“哲学•文化与社会治理”学术研讨会顺利召开

发布时间:2015-09-15投稿:陆耀峰 部门:社会科学学院 浏览次数:

 

        为了进一步推动哲学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学、设计学等多学科的交叉研究,共同探索交叉学科平台建设,由beat365手机官方网站社会科学学院主办、哲学系承办的“哲学.文化与社会治理”学术研讨会于2015年9月12日顺利召开。来自beat365手机官方网站社会学院、数码艺术学院、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文学院和社会科学学院的教师共30余人参加了会议,会议开幕式由beat365手机官方网站哲学系主任宁莉娜主持。

社会科学学院副院长欧阳光明在开幕式上致辞,认为此次研讨会是学院积极探索交叉学科平台建设的初步探索,通过哲学、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学、数码艺术等多学科交叉,共同研讨社会治理及其创新问题,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性和紧迫性。

在主题报告阶段,主要围绕社会治理的信仰问题、社会治理中的意识形态问题、社会治理中的制度创新问题、城市文化与治理的设计维度、数字技术中的交互体验问题、数字装置艺术等问题展开研讨。来自社会学院张敦福教授、数码艺术学院邹其昌教授、柴秋霞副教授,社会科学学院陈新汉教授、杨庆峰教授、刘铮教授和刘静芳教授等做了主题报告。

 陈新汉教授认为,社会治理要重视国民信仰问题,信仰是社会价值观念在主体意识中的心理积淀,要重视社会价值观念认同和共识环节中的信仰因素,以及人文精神与作为信仰的社会价值观念。陈教授认为,在一个国家和地区范围内,社会价值观念不仅总是多元的,而且在同一社会价值观念中又具有多样性,这是社会的常态。反之,则是社会的变态。在社会治理中要注意一元与多样、一元与多元之间的关系。

张敦福教授认为,在社会治理中要重视跨学科视角,要理性把握不同社会模式下社会成员的生态环境、权利义务关系、消费者身份认同及其环境后果,它们存在明显差异性。

邹其昌教授认为,在城市文化和治理中要凸显设计维度,城市设计要为“爱”而设计、为“乐”而设计、为“美”而设计。设计要凸显民族因素、情感因素、景观因素等,设计应该成为创新的驱动力。

     刘静芳教授认为,意识形态工作与社会治理关系密切。要重视意识形态的双重规范性,重视作为意识形态核心的价值观念及其确证的特殊性,重视意识形态所制约的显规则与源于传统的隐规则之间的冲突。

刘铮教授认为,城镇化进程中的社会治理要重视制度创新,城镇化建设要关注人的城镇化,关注的人问题,尤其是人的信仰问题、人的发展问题等。

杨庆峰教授认为,当前数字艺术、设计学、计算机等领域关于交互体验集中在主体与对象的相互作用上,这是其明显的局限。从哲学尤其是现象学角度看,它们对交互的理解是比较狭窄的,从本质上看,交互概念主要是在不同主体之间的基础上的,其哲学基础应该是交互主体性。他认为,交互体验的研究过于偏重感知交互层面,而忽略了情感交互和主体交互。

柴秋霞副教授认为,数字装置艺术是数字技术与装置艺术合作的产物,是一种基于数字技术的、特质的、多维的艺术作品,一种数字媒介技术介入装置创作的动态合作范畴数字装置艺术不同于传统艺术的审美范畴的多重维度,涉及认知审美、机械审美、信息共享审美、技术审美、沉浸式审美、肢体语言与声音审美等方面。

在两个分会场的交流讨论中,分别围绕“社会治理的方法论思考”和“数字时代的技术与艺术”的主题展开研讨。与会者表达了对交叉学科平台建设必要性的共识,期待以多学科视角聚焦当代社会及人的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充分发挥哲学在社会学、政治经济学、思想政治教育等各领域中的理论研究及方法论作用。与会代表还就哲学和艺术的关系、艺术形态与审美方式、社会治理中的规则意识、生态文明以及如何以问题为导向推动交叉学科平台建设等一系列问题展开激烈的讨论。

此次研讨会是社会科学学院在马克思主义理论高原高峰建设中推动交叉学科平台建设的初步尝试。据悉,社会科学学院将积极推动交叉学科平台建设,以哲学学科为支撑,马克思主义理论高原高峰建设为契机,围绕国家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发挥学院现有学科优势,开展与学院内部其他学科、兄弟院系的跨学科对话,推动交叉学科深度合作研究,后续还将推出一系列的交叉学科学术研讨会。(邱仁富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