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2006年就读于青岛大学,分别于2010年和2013年在南开大学获硕士学位和德国海德堡大学获博士学位。2013-2015年,在美国西南医学中心从事研究工作,2015-2017年在美国斯克瑞普斯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2017年入选上海市高校特聘教授,2023年获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
兼任《Chinese Chemical Letters》和《Green Synthesis & Catalysis》青年编委;《Chemistry – An Asian Journal》客座编辑;担任中国化学会第三十一届理事会超分子化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主要从事超分子仿生酶的研究。天然酶因具有疏水的深穴空腔和活化位点,可以实现底物的选择性识别与专一性转化。人工仿生构筑超分子酶不仅为研究酶的作用机制提供了简易的模型,而且还为发展催化体系提供了新思路。基于深穴主体分子,发展了一种构筑超分子仿生酶的通用策略。进一步利用这类仿生酶,通过限域效应与非共价作用的协同,实现了水相中分子的可控识别,诱导了链状柔性客体分子预组织为U型构象,并控制了其在受限空腔内的运动,进而区分了客体分子的异构体。在此基础之上,通过调节分子在受限空腔内的构象,建立了调控分子选择性转化的新方法,实现了对称分子的高选择性去对称化和大环药物优势骨架的高效合成。